这个系列的文章,旨在讨论C在家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C在家教育
是什么、为什么、为了什么?
分享这些文章,主要是为了服事国内的C在家教育家庭。
我们算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始C在家教育的家庭。因此常有弟兄姊妹向我们提问。问题的门类繁多,有的回答起来相对简单,但往往越是真正关键的问题,就越是难以三言两语解释明白(尤其是在线上,怠慢之处也请见谅)。
而且,虽然通常收到的大都是和“How怎么做”相关的问题,也的确知道这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然而基于以往沟通的经验,一切的讨论,终究都必须去面对更为根本的问题——“对方眼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开始C在家教育的“根本动机是什么”,这一切最终是为了“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真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对方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甚至根本不愿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对话就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我们给出有关“How怎么做”的答案,对方也大抵都会是“不理解、不会用、不可行、不足够、不认同、不接受”之类的回应。
所以,虽然我们随后逐步会去分享的内容,多半都是与操作层面相关的实例、方法、素材和工具,但无论其是出自于我们亲身的实践,还是他山之玉、尚在探索学习中的内容,在根本上都是基于同一种明确的教育观。
而这个系列的内容,就是去梳理这样的教育观。
或者说,是为了大家在阅读日后内容的时候,不仅能看到“What做了什么”和“How怎么做的”,还能准确的理解背后的“Why为什么这么做”。
同时,由于这是一系列以个人思考和讲座预备为目的的内容梳理,偏重于逻辑的清楚、分析的透彻、佐证的充分。行文晦涩之处,并非有意为之,先行预警,还请见谅。不习惯长篇内容的各位,可以一拉到底,直接阅读文末的内容概要。
本篇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C在家教育——是什么》。
– 教育、C教育、在家教育 –
国内的C教育圈中,存在着一个常见的误区——那就是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在文章和对话的阐述或讨论里,把“教育”、“C教育”、“在家教育”,作为意义完全等同、可以互为替换的概念去思考和使用。
但事实上,它们虽然彼此相关,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不是吹毛求疵。定义不清晰,讨论便是笼统的。面对“教育”这件事,作为基督徒所必须的心意更新(罗12:2)和慎思明辨(林前14:29),也会因此而缺少了明确的对象和具体的细节。
边界模糊的定义,模棱两可的理解,正是许多无的放矢的困惑和争论的根源。
比如,无论是主内的交流,还是在非信徒的文章或言论中,实际所提及的“教育”,其实往往都仅限于说话者自身的经历——基本就等同于建国后这几代人在体制内公立学校中的见闻和感受。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教育”的认知,无论正面或负面,志得意满或愤恨苦毒,都是基于这一短暂而有限的存在——从1717年人类历史上首个建立公立学校制度的国家普鲁士算起,这种“教育”存在了300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算起,这种“教育”就只有70年的历史。
再比如,在同样认同C教育异象和使命的基督徒群体中,即使是神学类似,背景相同的参与者,也常常会在具体的教育观(比如教育权的归属、敬虔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关系)、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方法论、教纲教材)上分道扬镳,甚至是背道而驰——更何况是那些对C教育本身的必要性就存有怀疑的群体,以及非信徒们。
在定义不明的大前提下,有效的思考和切实的讨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各说各话,鸡同鸭讲,白费唇舌。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去明确的就是,当我们提到“教育”、“C教育”、“在家教育”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
教育是什么——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任何人对于任何事情的认识,乃至定义,都一定是有来源的。
也就是说,在我们为一件事给出定义,抛出观点和结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去回答——“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从哪里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而当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去思考,就会很快发现,我们以往所听说过、接触过,以及隐藏在各种教纲、教材和课程体系背后的,对于“教育”的定义与解读,一概都是出于“人的文化”,或者说是——“今世的风俗”。
即使是一些“主内”的资源和体系,也未能免俗。
我们今天在大部分语境中所听到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只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以告知学科知识和获取专业技能,并最终胜任某种学科要求或职业要求为主要目的,以学校为主体环境,以集体课堂和达标考试为核心模式的“标准化内容教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类“专项培训”。
这样的描述或许有些粗糙,但绝非无凭无据。比如下面的这张图:
这是4个今天公认较为权威的英文辞典对“教育Education”所下的定义。中文翻译分别如下: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or giving systematic instruction, especially at a school or university.
教育是“一个接收或给予系统化教导/指令/用法说明的过程,尤其指在学校或大学中”。(这里的instruction,在教育中是一种特指的教学法,也就是以告知信息为主的单向教导,故此给出多种词义)。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ually at school or college, or the knowledge you get from this.
教育是“一个教导和学习的过程,或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一般指在学校或大学中”。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ually at school, college or university.
教育是“一个教导和学习的过程,一般指在学校或大学中”。
1) the action or process of teaching someone especially in a school, college, or university
2) the knowledge, skill, and understanding that you get from attending a school, college, or university
1)教育是“一个教导的过程或行为,尤其指在学校或大学中”。
2)教育是“你在上学校或大学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理解”。
这些定义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是么?毕竟是四大现代权威英文辞典基本一致的共识,对么?
不是。不对。
因为,这些定义的来源不是真理,而是我们所处无知世代的“权威”。这所谓的“权威”,出自错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自一种对于教育的对象——“人”,种种错谬的认识。
事实上,他们的错谬如此之多,以致于他们与过往世代的权威,甚至是自己的前身,都无法达成共识。在人类历史上,对于“教育”的定义和理解,也并非从来都是如此:
图中的内容,来自被誉为现代英语词汇学和辞典编纂之父,《韦氏辞典》的创始人诺亚.韦伯斯特,在1828年出版的第一版《韦氏辞典》中为教育下的定义:
The bringing up, as of a child, instruction; formation of manners. Education comprehends all that series of i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which is intended to enlighten the understanding, correct the temper, and form the manners and habits of youth, and fit them for usefulness in their future stations. To give children a good education in manners, arts and science, is important; to give them a religious education is indispensable; and an immense responsibility rests on parents and guardians who neglect these duties.
教育,是养育孩童,给予教导,塑造其言行举止。教育包含旨在启发思想、纠正秉性、塑造少年人的言行举止和习惯,以使他们适应其未来身份的所有相关教导和训练。为孩子们提供言行举止、艺术和科学方面的良好教育,是重要的;而为他们提供敬虔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重大的责任上,父母或监护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此处的敬虔教育,原文是religious education。在当时的语境之下,指的就是敬虔教育,也就是基于圣经的人生教育。与基督教之外的其他宗教无关,也非泛泛的“宗教教育”。
此外,韦伯斯特本人也是基督徒。他曾对此有过一个具体的解释:
Education is useless without the Bible. The Bible was America’s basic text book in all fields. God’s Word, contained in the Bible, has furnished all necessary rules to direct our conduct.
离开《圣经》,教育就是无用的。《圣经》是美国各个领域的基础教科书。圣经中神的话语,提供了一切必要的规则,以指引我们的一切作为。
我想,任何一位对“教育”这件事有过慎重思考的人,都能够敏感的看出,以上这个被如今主流英语世界视为“过时”,弃之不用的定义,与四大现代权威英文辞典所定义的”教育“之间,有着决定性的分别。
简单总结一下,其中的区别至少有5个:
- 《1828版韦氏大辞典》定义中,教育的权利/责任人是“父母或监护人”(既不是ZF,也不是JH),教育的对象明确是“孩童”。
- 《1828版韦氏大辞典》的定义中不仅包括“教导”,更包括“养育”,而且“养育”在前,“教导”在后(词汇学者在编纂定义的时候会很在乎意思的先后顺序,这肯定不是偶然)。
- 《1828版韦氏大辞典》的定义中,教育的目标是“启发思想、纠正秉性、塑造少年人的言行举止和习惯,以使他们适应其未来身份”。
- 《1828版韦氏大辞典》定义中,在教学法上不仅包括“教导”,而且包括“启发、纠正、塑造和训练”。
- 《1828版韦氏大辞典》定义中,敬虔教育是“教育”这个概念的核心。其余所有的部分虽然重要,但都并非必不可少。(敬虔教育这个概念,需要在随后作出更为精确的定义,否则也恐怕会被错误理解成简单的教义灌输、宗教传统训化和道德约束——在历史上,这也都确实发生过。)
惊讶么?人类对于“教育”的理解,竟然曾是这样全面、细致和深刻的。相形之下,正如保罗华许弟兄(Paul Washer)有过的一段描述——我们这个世代的堕落,是超乎想象的。哪怕只是与100年前,50年前相比,我们也是不道德的(Immoral),而且是未受过教育的(Uneducated)。
这样的事实,其实合情合理。因为,正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无论基于怎样的教育观、教育理论,教育的对象始终都是——“人”。教育学,首先就是人类学。对“人”的认识堕落了(也就是神学中的“人论”堕落了),“教育”的定义自然也会堕落。
因此,四大现代权威英文辞典在同一个堕落的文化中达成共识,一点都不稀奇。他们的共识,仅仅是“人的共识”。他们一致定义出的那种“人才加工”的过程,也绝非真正的“教育”。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
然而,我们今天所有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经验,却都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于我们所身处的堕落文化——或者说,来自这种“今世的风俗”为“教育”所下的定义。
也正因如此,我们身边大多数语境下所提及的“教育”,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人们所谈论的,更多只是某种基于自身经验的“应试内容学习”,某种以胜任未来某种职业为目的的“专业学科学习”,甚至是我们在各种营销话术影响之下,在“生怕落下什么”的焦虑中为自己花钱买心安的“专项技能培训”。
这其中,最根本也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们已然将“教育”简化成了一种“告知知识和获取技能的标准化过程”。
而这样的教育里,没有生命。
仔细听听你周围人的八卦和谈论(哪怕是在教会里),看看你朋友圈转发的文章和宣传(哪怕来自基督徒)。你就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或许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又或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一个基督徒,若真的想要去理解“真正的教育”——类似的愿望常常听到,真正有意愿付出的却凤毛麟角——他/她寻求的起点和终点,都必须是《圣经》。
也就是说,在急于去听“××权威说了什么”,去看“畅销书上写了什么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完成的任务,是去查考神的话——是去弄明白对基督徒来说最为根本和紧要的一件事:
关于教育——
《圣经》 说了什么。神 说了什么。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
而这,不也正是一个真正敬畏神的人,在任何一件事上,对“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从哪里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问题所应有的答案么?
否则,即使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了/明白了”,所“知道/明白”的,到底是什么呢?若不能“以耶和华的话为是”,我们所真正倚靠的,又是什么呢?
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
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
教育是什么——
一个基于圣经的有限定义
写到这里,如果再不正面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点说不过去。
关于教育的定义,我们的理解也只能说是勉强开了个头。极其有限。但我们的确在实践刚刚鼓励大家去做的事,也就是——在整本圣经宏大叙事的背景中,反复去探索神眼中的“教育”;在整本圣经的启示以及我们回应神启示的实际生活中,不断澄清“教育”的定义。
我曾为此做过两次比较系统的查经。前前后后、零零碎碎的阅读、学习、默想、探索和实践,更持续了十来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能给出一个整全的答案——反而,这么说是盼望各位理解,下面即将给出的定义,仅仅是现阶段的我们能够给出的,必须持续被归正,不断被更新的,有限的认识。
但这其中一切思考的起点和归宿,自始至终都是《圣经》。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所以,这个现阶段有限认识下的回答就是:
教育,是父母在婚姻和家庭的背景下(创2:24, 创1:28),
或是牧者在教会的背景下(约21:15-17, 徒20:28, 彼前5:1-4),
以肉身或属灵的儿女和子孙为主要对象(创18:19,申4:9-10),
以神的道/神的话语为基础(诗119),
以栽培或建立(养育、教导和训练)认识神、敬畏神、荣耀神的生命为本质(申4:10,32:46-47, 徒20:32, 弗4:11-16, 林前3:6-15, 10:31, 西1:28),
去“教养孩童(生命意义上的),使他走当行的道(出18:20, 申8:5-6,诗34:11, 箴22:6, 提后2:21-22, 3:14-15)”,
在人生中(申4:10, 6:7-9, 12:26-27, 13:14-16)预备他们学习为人行事——
靠恩典为人圣洁敬虔,行各样善事(罗12:1, 弗4:20-24,彼后3:11-12,耶6:16, 提前2:21, 提后3:16-17, 彼前4:10),
成为合神心意的夫妻、父母(提前3:1-13, 多:2, 弗2:10),
等候主的再来(罗8:22-25,林前1:7-8,弗4:30, 腓3:20, 多2:11-14, 雅5:7-20)的,
人生中活泼的关系、真实的体验和动态的过程。
很显然,这其实定义的是“C教育”。或者说,是我们作为基督徒,在神的“特殊启示“之下,站在基于圣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上,所定义的“教育”。
文章的开始,我们曾解释过区分“教育”和“C教育”的必要。这里再进一步说明一下:
一个人的神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教育观。或者说,决定了一个人对“教育”的定义。
虽然,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即神眼中的“教育”,并不会因为人的观点而改变——但在具体的思考和讨论中,我们的确需要为“普遍启示”意义之下的“教育”给出定义。
这个定义的根基也仍然必须是基于真理而不是错谬,也绝不应与“神眼中的教育”相悖——而是如同这个世界中一切属于神的那些“真理性”的内容一样,既合乎真理,也反映出真理的影像,却并不是真理的本体。
而现阶段,我对这样一个“普遍启示”意义之下,不专属于基督徒,又“合乎真理/反映真理”的“教育”,足够简单的定义就是:
教育,是一种以栽培或建立(养育、教导和训练)生命为本质,教养并预备儿女和子孙进入未来人生的,活泼的关系、真实的体验和动态的过程。
再精简一点就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生中去栽培或建立生命的,关系、体验和过程。
聊到这里,大家或许仍然心存疑虑——OK,定义讨论完了,可这对我们每天实际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呢?
我来举几个例子。
多年之前,我们曾经与一位为推动国内C教育付出了大半生,我们十分尊敬的前辈弟兄一起共事。记得那时候,几乎每见到一位有经验的教育家,这位弟兄就会满是急切的冲上去询问对方,有没有一个“C教育套装Education in a Box”,可以交给大家即拆即用,批量推广。
而他得到的回答始终都是,没有。
多年之后,我们开始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对教育有了更深理解的时候,才渐渐明白过来,那种可以即拆即用、批量生产的“教育”,与我们前面所得出的“教育”定义,其实是有矛盾的;与“教育”这件事的本质规律,也是相违背的。
教育,绝不能是预先写好的剧本,也绝不能是不假思索的照搬和批量交付的“Education in a Box”。
同样的,许多刚刚开始C在家教育的家庭,一个最容易产生的误解,就是有意无意的试图“把学校搬回家”——我们如今会有意的避免去使用“在家上学”这个说法,原因就是许多计划中或已经开始“在家上学”的弟兄姊妹,对“上学”的实际理解其实是“学校教育”;而“在家上学”,也就顺理成章的被理解为“在家进行的学校教育/家中的学堂”。
于是,这样的“在家教育”,从起初的计划和设想就已经走偏。大家随即考虑的,就会是“用什么教材、买什么课程、学什么技能、参加什么考试/测评……”等等的问题,甚至时不时的,就会与其他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做比对——科目是不是学全了,进度是不是跟上了,分数是不是够高了……换来阵阵的膨胀或焦虑。
不知有多少懵懵懂懂走上这条路的妈妈们,在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洗衣做饭之余,再试图去模仿学校老师的专业角色,去面对同样的课程计划、准备教案、维持课堂秩序、检查作业等等的过程和问题——如此状态之下,灰心、沮丧,甚至是退缩和放弃,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这些现象的根源其实只有一个——我们并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在家教育”,就更遑论“C在家教育”了。这也是今天,国内C在家教育真正面对的问题。
如果神呼召我们走上这条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就要本着圣经,从教育观、方法论、实现模式等等的底层逻辑开始,全面和彻底的心意更新。
其实,即使仅仅是去澄清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便已然会露出些许的眉目。
比如,如果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的是去建立或栽培生命,是教养并预备儿女和子孙进入未来的人生,是人生中的关系、体验和过程——
那么,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正在成为怎样的人”、“我们与他们建立怎样的关系”,就比他们“将获得什么知识技能”、“将取得怎样的成绩”、“将有怎样的未来”,更应当指导我们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上的选择,甚至将重新定义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任务和角色。
请各位在这里停一停,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这个答案,将会对你眼中的“教育”,或是目前正在实践着的“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让我说的再具体一点。
比如,我和妻子都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将来会做什么职业,是贫穷还是富有,会成为领袖还是平凡普通——而我们也不会去随意猜测。因为,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
因此,我们所正在实践的教育,就完全不是按照某种 Common Core,某种想象中的“呼召”,某种理想中的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去规划的——反而,是按着我们所明确知道的,他们日后必然要承担的角色:
按着神所喜悦他们去成为的,合神心意的男人和女人、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提前3, 多2),在对他们不断深入的了解和不断建立的关系中,在每一天与他们一起互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去设计、探索和更新着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选择每一个话题、每一段经历、每一个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去真实和具体的认识每一个孩子,去认识神在每个孩子身上伟大的作为和旨意,去保守和喂养他们单纯的心,胜过填满他们的知识库和技能栏,以及这个世界所高举的成绩单和履历表(许多敬虔爱主的基督徒,之所以会误认为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也是基于一些对生活方式、对商业环境和职业选择的单一、狭隘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回头再详聊)。
这并非是说,我们就放弃了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因着“教育的本质是去栽培或建立生命,是教养并预备儿女和子孙进入未来的人生,是人生中的关系、体验和过程”这样的认识(以及后续还要去澄清的其他认识),我们在“教育”这件事上的动机、目的、方向、内容的主次关系和实现方式,通通都改变了。
正因为是去“建立生命”而不是“加工产品”,我们在衡量的逻辑和方式上也就理应不同——既然生命的成长是个体化的,与其他学生的比对就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既然是生命的成长,相比“长得够不够快”——“长的是否健康”,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同样的,正因为我们不是在参加限时赛跑(所以“赢在起跑线”之类的说法,就更是无稽之谈),而是在养育生命,一切衡量标准就都只是成长过程中的路标——可以作为参考,告诉我们现在走到了哪里,离下一站还有多远——却没有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里必须达到的道理。
否则,我们便几乎是在说,那些先天有障碍,或者认知缓慢的孩子,就无法达到普通人的认知水平,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追求梦想和生活的机会。这是进化论对我们教育观的影响,不是事实。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我们留给以后的文章慢慢展开。
教育是什么——
结尾,待续……
一不小心篇幅又长了。尽力了。所有耐心看到这里的各位,向你们致敬。
希望这絮絮叨叨的第一篇,讲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让你受到些启发和鼓舞。
“C教育”、“在家教育”,看来还要各写一篇。
我们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一个红心热血,本着圣经,喜欢思考的,写字的番茄。
若能把道理讲清楚,已经很知足。
下一篇见。
本篇概要
- 我们混淆了教育、C教育、在家教育这些概念,这是许多问题和困惑的根源。
- 我们所以为的“教育”,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哪怕你是基督徒。
- 教育的本质是去建立生命,是教养并预备儿女和子孙进入未来的人生,是人生中的关系、体验和过程。
- 教育的定义更新了,我们在“教育”这件事上的动机、目的、方向、内容的主次关系和实现方式,也会随之更新。
谢谢这么细致的分享!确实没有这么深入思考过C教育和在家教育的区别。
期待和大家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