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英文自主阅读”,有必要先来回答各位心中可能存在的两个疑问:
为什么一定是英文?
为什么一定要实现自主阅读?
01 为什么一定是英文?
这要从我们还没有小番茄们的时候说起。番茄爸妈是在25岁左右结的婚。刚一结婚,番茄妈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孩子。
但是,和所有初为人夫的傻小子们一样,番茄爸听到这件事的本能反应就只是莫名的恐惧——连自己还不会养,怎么养娃?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就带一个大活人来世上,这偌大的责任,怎么承担?咱先预备好了再生行不?
于是,在这样的想法促使之下,番茄爸妈一起进入了教育行业,供职于一家在中国开设了多所国际学校的跨国机构。
在起初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看遍了各种琳琅满目又大相径庭的教育观、方法论、课程体系和教材,阅读了上百本书籍,听了上百堂讲座,还亲身翻译了数本相关专著之后,我们自己才真正开始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观。
在番茄家的教育观中,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是“父母主导”。也就是说,我们相信父母是儿女教养的首选和最佳责任人。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对这件事的朴素认识。“孟母三迁”,反映的也是类似的原则。这并非是说一定要父母来执行具体的教学,但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确实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孩子最终是为了什么目的接受教育,接受怎样的教育,如何实现教育——这在根本上取决于父母的认识和选择。
在我们的教育观中,无论英文还是自主阅读,都不只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或一项“技能Skill”,而是教育的“媒介Medium”和“载体Vehicle”。
也就是说,和绝大多数把英文当作是一种工具学科或一技之长的认识不同,我们实际是从一套系统的教育观出发,选择了英文作为孩子长期教育的主体语言,选择了自主阅读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我们分享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内容和工具,也都与这一点息息相关)。
这并非是一个盲目和冲动的决定,反而是我们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调研得出的结论。
举一个最主要也最简单的例子说明:在我们的视野和能力所及的教育资源范围之内,根据我们自己大致的估算——无论是理论研究(各教育相关领域中,英文论文数量与中文论文的总体比例大致是100:1),还是具体实施(仅我们自己看到过的成熟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平台就至少有50种以上,且基于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可用资源都比较成熟和全面),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自主拓展,无论系统还是周边,英文资源在整体上都至少要比中文资源多出20倍以上——这里指的还不仅仅是数量。
我相信很多科班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们也面临了类似的痛苦——他们一定也接触过许多前沿和优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因为在中文资源中得不到系统性的支持而无法实施。
因此,我们选择英文作为教育的主语言,并不是为了跟风“赶时髦”,更不是“数典忘本”、“崇洋媚外”,而完完全全是迫于无奈。
实际上,在我们最初的教育规划中,英文就只是一门技能学科。番茄哥哥3岁半之前,我们对他各方面的启蒙和交流,使用的都是中文——原因很简单,我们是中国人——而且,中文本身很美很丰富啊!
番茄爸妈都是在中文环境里长大的文艺青年,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将来读不懂《诗经》,无法理解唐诗宋词中那些属于中国人的独特表达。我们原本期待的,是孩子先把母语的基础打牢,然后再去认识第二语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却痛苦的发现,实际能够找到和使用的中文教育资源和素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普遍不高。
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在番茄哥哥3岁半以后,才匆忙的做出急转弯似的决定,开始为他恶补英文。
02 番茄哥哥的英文启蒙
由于转向的突然仓促,我们和孩子都有些措手不及。番茄哥哥当时已经完全习惯了使用中文,面对英文实际上比后来的番茄妹妹更加抵触——以至于他听到我们说英文,就转过头背对我们不理睬。
我们起初也尝试过道听途说来的“妈妈只说中文,爸爸只说英文”的双母语养育模式,可没过两天就主动放弃了——工作一天见不到孩子,回到家巴不得能跟孩子多亲近亲近,儿子却因为跟他说英文而躲着我,理论听起来似乎很美,现实中又怎么可行?
于是我们重新整理了思路,开始按着正在教一岁妹妹说话的方式,同步为三岁半的哥哥做英文启蒙。我们不会让一岁的孩子识字、学笔画(中文),同样,就也不会让刚刚开始英文启蒙的孩子去枯燥的认字母、学拼读(英文)。
我们从最简单的陪孩子唱英文儿歌开始,一本一本逐步介绍我们精挑细选的优质英文绘本给他,慢慢开始增加他对英文的接受程度。但这一切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什么(我们没有教拼读,没有教词汇),也不是漫无目的、填鸭灌输式的“磨耳朵”,反而都是为着一个最为单纯的目标服务——让他have fun,也就是协助他去享受英文内容中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番茄哥哥的兴趣一点一点被激发起来,但仍旧是不愿开口。起初那些磨耳朵的儿歌音频,那些读了一遍又一遍的绘本,都如同石沉大海,似乎连个浪花也看不见。
尽管如此,番茄哥哥面对英文的态度转变却是显而易见的——英文,从当初他所厌恶的对象,渐渐的变成他越来越有兴趣听,有兴趣模仿,而且越来越觉得友好,越来越享受的伙伴。
而我们在时间上的持续投入、亲身参与,在素材使用上的反复考量、对症下药,也都成为了整个过程中,孩子不可或缺的动力与帮助。
初为父母的我们不断的彼此提醒着,要继续更有耐心,继续不计得失,不做衡量评估,不带着功利心,而是轻松、单纯的与他互动,像朋友一样把简单有趣的内容用英文分享给他,并且提醒自己去享受这个过程。
我们持续声情并茂的为他读绘本,持续的陪他一起听儿歌,持续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大事小情,用他“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mput”——不单是语言上的简单,而且搭配着表情、动作、手势,以及一切“非语言Non-Verbal”的表达方式来帮助他理解,聚沙成塔,日拱一卒。
终于有一天,番茄妈推着婴儿车里的妹妹和番茄哥哥一起走在小区里,哥哥突然冷不丁的冒出一句,“Jeremiah, blow the fire, puff, puff, puff……”
这是他有史以来说过最长的一句英文,还是自个儿主动说出来的。番茄妈又兴奋又惊讶的问,“你在说什么?”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也不知道。” 番茄妈绞尽脑汁回忆了很久,才隐约想起来——就是数月前陪他听的某一首英文儿歌当中的一句 。番茄哥哥主动开口说英文了,这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
类似的场景后来在番茄妹妹上也得到了重复。目前在公众号里读过的几本绘本,尤其是《小象和小猪》系列,番茄妹妹都在认字之前,就完全凭兴趣背下来了。这也是她读给大家听的时候,能够做到声情并茂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她并不是在机械的识别文字,而已经是在输出她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了。
03 番茄方法论——
英文自主阅读的三个阶段
事实是,只有在孩子突破了心理障碍,愿意主动开口之后,培养兴趣的任务才算是真正的完成。这也是番茄家眼中实现自主阅读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不过,这也肯定不是故事的全部。这里咱们边收个尾,边把【英文自主阅读】这件事做个简单的梳理,也算是对今后内容的一个小小预告。
总的来说,按着番茄家目前的理解(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更新迭代中滴~),实现英文自主阅读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 基础预备 Fundamentals
其中包括
- Interest 有兴趣
- Engagement 强参与
- Attention Span 高专注
- Phonics 能拼读
- Intonation and Flow 熟语感
这5个必要的要素和步骤。
云课堂迄今为止所开发的英文启蒙类内容,基本都属于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试听内容:
阶段二 文识认知 Literacy Input
主要是
- Comprehension 能够理解
- Fluency 认知流畅
- Contextual Literacy 随读随认
这3个步骤。
《英文儿童经典》基础级读本,以及正在开发中的【启蒙第三级】、【番茄文识课】的内容,都属于这个阶段:
阶段三 认知表达 Literacy Output
包含了
- Retelling 多样式复述
- Structured Output 结构化梳理
- Critics 反思类评论
- Interactive Dialogue 互动性对话
- Recreation 读后再创作
也是5个步骤。
此阶段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全科类,目前更多体现在云课堂【会员免费资源】和【会员特殊权益】部分(每月新增,更新不断):
这些内容仅仅在两篇文章中,肯定是不够展开了,而且单纯的理论讲起来也会比较枯燥。番茄家会在后续的各种内容中,逐步的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做法、心得、经验和工具,掰开了揉碎了理清了做熟了,按部就班的分享和示范给大家。
总结一下开头的问题
- 为什么一定是英文?
主要是因为英文和中文领域教育资源的差别。当然这是出于番茄家对于“父母主导”的教育观作为前提,根据番茄家对教育的理解、动机和目的,所做的评估和选择。
- 为什么一定要实现自主阅读?
篇幅原因,这个问题要等到下次再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