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父母圈子里有句话叫“头娃照书养,二娃当猪养”。仅就陪娃读书这件事来说,番茄哥哥4岁之前获得的陪读时间,至少是番茄妹妹的3-4倍。直到妹妹4岁左右,我们才忽然意识到,她的英文理解、表达和自主阅读能力,似乎都比哥哥同龄的时候低了不少。
更麻烦的是,由于哥哥当时已经拥有相当于美国小学3年级左右的英语语言能力(评级这件事估计肯定有人会问,咱先埋个坑,回头慢慢聊),而且习惯用较快的语速交流,这无形之中给了妹妹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妹妹在一段时间里非常抵触英语,不愿意使用,甚至不愿意听我们读英文绘本。
我们在【押韵+童趣=Silly Sally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文中提到过,语言启蒙的第一步首先是【兴趣】。离开了兴趣的引导,什么优质资源和方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不仅枉费功夫,甚至会使孩子对所做的事情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态度。
面对这样一个许多父母都曾经历过的棘手问题,有一套在眼花缭乱的众多绘本中可谓独树一帜的陪读利器,适逢其时的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那就是《Elephant and Piggie 小象与小猪》系列。
或许有人会对我这么说感到意外。因为不少人都听说过这套绘本,甚至手头就有几本收藏,“我怎么没觉得有那么神奇?”
这种感受上的差别我们能理解。归根结底,还是此前曾提到过的观点:绘本的价值不在于“买到手”,而在于“读不读”,以及“怎么读”。
对于英文绘本,很多父母已是耳熟能详,但具体到挑选和使用的原则,大部分时候却还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有关这一点,大家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云课堂,参考【番茄读书会】第一期的主题内容)。我们习惯把带图画的儿童读物统一称之为绘本,但实际上,绘本与绘本之间,从创作目的到内容风格,每一本的特点和优势,都是天差地别的。

比如侧重感官训练的绘本,就不能按照思维训练类的原则去衡量和使用;以熟悉拼读为目的的绘本,就不能以词汇和故事性的原则去挑选;而我们同样不能奢望启发性的内容(比如情绪和想象力的认知引导),去实现品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目的。
并且,由于绘本的最终受众是孩子,所以无论想要实现什么,都必须至少包含三个要素:有趣Fun、有美感Aesthetic和有设计目的Purposefully Designed。如果创作者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有意识的为孩子设计,并且把符合成长阶段的需要作为目的,或者读起来单调无趣,又或者毫无美感,就很难称之为是值得一读的绘本。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Elephant and Piggie》系列,在这些要素上几乎可以说是典范中的典范。正是这个系列本身的优质,以及正确的使用,使得饱受困扰又情绪多变的番茄妹妹很快的突破了心理上的障碍,一步步走上了英文自主阅读和自由交流的道路。以下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01
选择优质且难度较低的绘本
帮助孩子开始阅读和培养兴趣
《Elephant and Piggie》系列使用的都是孩子们已经熟悉或极易产生联想的场景和叙述,而且图画在叙述和表达中占比很大,文字量仅比无字书略多。这使得阅读的门槛降得足够低。即使是英语启蒙阶段的孩子,也能很容易根据画面和上下文保持足够的理解并继续阅读。一本数十页的英文绘本,孩子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自主读完且读懂,这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信心都是极大的鼓舞。
这也是我上面提到,这个系列对番茄妹妹的最大帮助。在使用的时候,父母最重要的是要陪读,协助和鼓励孩子拿起来,读下去。这一点,即使不会英文的父母,也完全能够做到。一来这个系列的语言本身确实不难,作者在设计上刻意的追求了使用“极少的词汇”和“语句的重复和循序渐进”,每页基本就1-2句话;再者其中的词汇和语句十分生活化,父母查查字典肯定能理解。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会给孩子很多鼓舞,而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小猪和小象去完成了。
02
选择代入感足够强的绘本
帮助孩子保持专注和持续阅读
《Elephant and Piggie》系列的画风都是空白背景上两个固定人物形象的简单画面和对话场景。孩子的注意力从第一刻开始就会被人物和其中的情节持续吸引。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对话也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完成。不仅人物鲜明难忘,情节和语言的趣味和幽默甚至让父母们也会忍不住与孩子一起捧腹。
在这一点上,父母们首先要放下成人的矜持和骄傲,和孩子一起去“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的算是在陪伴他们,这件事也才真的会成为孩子乃至全家的乐趣所在。如果要求再提高一点的话,父母完全可开发一下自己的表演天赋,以“声临其境”的方式参与进去(其实这也是最符合这本书设计初衷的打开方式)。你一定会惊讶于从孩子那里收获的反馈和其他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样一来,英语启蒙就变成了一件轻松愉悦,事半功倍的事了。
实现自主阅读的原则和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而且需要一个相对系统的规划,培养兴趣只是说是第一步(但也是极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另外,关于小象和小猪系列,番茄爸曾仔细阅读过作者关于创作目的的自述。“帮助孩子们去认识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朋友之间)的 Social Emotions 社交情绪”,其实是这个系列内容真正的创作目的。而这个角度上的使用,也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不过今天絮叨的够多了,也怕您看累了,关于这些我们就留到后续的内容中去分享吧。下面,就和我们一起来认识小象和小猪,在阅读中享受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欢乐吧!

我特别想知道,基督徒在家教育,如果父母是低学历低收入怎么办,在家教育是不是高收入高学历父母的专利,什么才是真正的“在家教育”?那些低收入低学历的父母在家教育的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