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规划英语学习的路径?

之前的文章一定程度回答了大家经常提到的第一类问题。今天来聊聊第二类:

如何正确规划英语学习的路径?

首先,对英语学习有“路径”意识,而且想到要去“规划”,这样的父母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是身在职场的父母,对“路径规划Roadmapping”这个概念一定不陌生。今天无论各行各业,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或是任何形式的项目管理,都离不开“路线图Roadmap”。

然而,虽然听上去这貌似是一个高大上的舶来专业词汇,骨子里却接地气的很,是一个人人都有体会,一点也不陌生的概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或远或近出门旅行的经历,也都曾用过地图或是手机App导航。或者至少,你也在自己问路或帮人指路的过程中,描述过一个简单的“路线图Roadmap”。

因此,所谓“路径规划Roadmapping”,其实就是一个“如何从A点到B点的过程描述”,首先在头脑中构思,然后用某种方式沟通或呈现出来,最终在实践中被应用、调整和记录,是一种对于事物发展过程做展望,做计划的方法。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路径规划”肯定是有必要的。因为一来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对于任何相对长期的过程,一旦深入其中,面对眼前具体的问题和当下真实的感受,人都难免会产生困惑,甚至是迷失。

【路径规划】的最大价值,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让人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知道自己现在走到了哪里,知道从起点到终点的基本路标或步骤,知道下一个路标或下一步是什么。

好,概念导入完,再聊聊英语学习的【路径规划】这件事上,最常见的3大迷思。

我们推出【英文启蒙第一级】的内容之后,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内容针对的是几岁的孩子?”——这个问题的背后,就隐藏着这3大迷思中的第一个:


– 迷思1 –
被语言敏感期的概念影响,按照年龄阶段
而不是实际水平做路径规划

“语言敏感期”,这又是一个在国内被奉为圭臬,实际上却充满争议的时髦概念。关于这个话题,如果作专业的论述,一篇文章都未必能写完(这里只对这个理论的关键点做澄清,若有兴趣做深入研究,可以私信客服号QuanJiaDu365索取部分论文地址)

“语言敏感期”理论,在根本上是基于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第一语言(而非第二语言)”的效果研究,所得出的一个理论假说——也就是说,这一系列“有关孩子学说话”的实验数据所研究的,或者说“语言敏感期”这个理论所实际说明的是——在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语言相关部分功能”发展的主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中“没有任何语言功能的开发和使用”——也就是没有任何语言(包括手语在内)的学习和使用,孩子就会出现语言功能的障碍。

再直白一点说,语言敏感期,指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学说任何语言,那么他之后就会大概率出现语言障碍,也就是再学任何语言都会很困难。

至于一个会中文的中国孩子在幼儿时期(国内有极端的敏感期理论家们甚至提倡0岁开始)从未接触过英语,对于他在日后任一时期的英语学习是否存在任何影响,或是“一个中国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这件事,“语言敏感期”这个理论是无法提供答案的。这个概念也根本不像国内一些专家们所言之凿凿的那样,能够被当成是英语启蒙的金科玉律。

我个人(番茄爸)就是个典型的反例。在自己当年高考英语不及格,对学英文完全失去信心的时候,我是怎么也想不到日后会进入各种外资机构,凭着英语的优势获得许多原本无法获得的机会。因此,我们探讨这个理论就是想说明:

人人都可以“学会”英语;
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开始学英语。

我当然承认“童子功”存在的事实。大脑高速发育的幼儿阶段,人的可塑性强,干扰因素少。实际上,我8岁的儿子(他是3岁的时候开始学英语的,按着很多敏感期理论家的说法,也是晚了。)和5岁多的女儿,在语音和语法(甚至是某些领域的词汇量和词汇理解上)都已经超过我了——也就是说,“孩子学语言相对于成年人更有优势”是成立的。

但是,一来这样的规律几乎在任何一项技能的习得过程中都适用,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中国的童子功论恐怕都要追述到春秋时期了);二来这也仅仅是种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因为在各个领域中都广泛存在着“后期学习者”在成就上超过“童子功”的诸多例子。

年龄大的孩子,乃至成人,不仅能够学会英语,而且英语能力也完全有可能超过一出生就使用英语的人(大家可能觉得危言耸听,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很多外企中所使用的英文文书和英文陈述能力,没有接受过高中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外国人大都是没有能力做到的。即使是发音,很多语感较好的中国人也比各种带着口音,说不清楚英文“普通话”的外国人要强)

对“语言敏感期”概念,或者说是对广义上的“儿童发展敏感期”概念的误解,大大加剧了父母们的焦虑情绪。甚至这些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概念流行,是否就源于一种“贩卖焦虑”的营销策略,也不得而知。在很多人的描述中,几乎所有的敏感期都集中在那么短短的几年时间,一旦错过就仿佛犯下大错,受了内伤,亏待了咱孩子。

你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就不仅会在焦虑之下怒掏腰包报班报班再报班,而且会错误的把那些所谓已然错过“敏感期”的孩子,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过期产品”乃至“残次品”,需要各种“补救措施”。父母从一开始就心态失衡,对孩子是否能够学会英语、学好英语信心不足,疑虑重重,孩子的任何学习又怎会有好的效果?

可想而知,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按照年龄去做英语学习的路径规划,结果必然是谬以千里的。类似刚刚提到的那个“打卡训练针对几岁孩子”的问题,大家对于孩子教育的许多疑问、迷惑,乃至困境,都和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假设有关。为英语学习作路径规划的首要原则,是先要去明确孩子“现在在哪里,要往哪里去”。因此,在划分英语学习阶段这件事上:

1) 我们所笃信的基本原则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实际英语能力。对于番茄家所走的英语自主阅读这条路来说(也就是把英语不仅当作是技能,更作为整个教育的操作介质Medium,把阅读作为整个教育的主要载体Main Vehicle。关于这一概念的简介,请移步:5岁前实现英文自主阅读,我们是如何做到的之二)。

2) 不同的阶段有着具体而不同的衡量维度。对于英语启蒙阶段,核心就是词汇储备(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词汇储备这件事,则又是一个需要好好聊聊的内容。还是先挖坑,改天有空填上)

总之,在学习目标类似的前提下(比如是应试,是交流,还是自主阅读),同一能力水平的孩子,英语学习的路径和步骤基本都是平行和一致的——虽然在素材的选择上,肯定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兴趣和心智成熟度。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 迷思2 –
照搬别人的路径规划
忽略学习者的个体性

除了把年龄当作划分学习阶段的基本原则,并以此奠定路径规划的基调,另一种常见的迷思就是对他人经验的生搬硬套,在路径规划上忽略学习者的“个体性”。

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性格(比如内向还是外向)、家庭背景(比如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喜欢看电视还是喜欢读书)、生活环境(比如生活中是否有听说读写英文内容的玩伴)、兴趣爱好(比如他喜欢读书、运动还是看电视)、心智成熟程度(比如他在母语中对事情的认知,对词汇和逻辑的使用)等等,都是英语学习的路径规划中必须去考虑的因素。

我们想想也会知道,如果给十几岁心智的孩子去看几岁心智的内容(假设他们的英语基础尚且处于幼儿水平,而市面上适合他们水平的素材大多面向的是低龄儿童),让他们产生兴趣和专注,肯定会是困难的。

同样的,许多成年人之所以能够从一些对于他们来说相对简单的美剧起步,最终完成听力词汇的储备和语感培养,最终实现英语交流,其中的必要原理之一,也是因为作为素材的美剧符合他们的“个体性”(很多看了美剧也什么没学到的童鞋也是由于自身的个体性——或者是内容太难,必须大量看字幕,或者是专注力不够,关注点在剧情而不是语言)

也正是因为学习者“个体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才会反复去强调前文曾提到过的这个观点——父母对孩子英语启蒙的影响,要远大于任何培训机构——只要按着正确的方法持续投入,无论你的英语基础如何,都能成为孩子英语启蒙过程中最大的帮助。


– 迷思3 –
把规划当作教条
失去学习的灵活性

关于英语学习路径规划的最后一个迷思,就是把规划当成教条去刻板的执行。我们近期与几位存在类似问题的父母有过一些沟通。这些父母自身的英语基础,以及对英语启蒙、学习方法的认识,都远远走在了前面,说起路径规划也很有想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

然而,他们的困惑却依然不小。我们在沟通中发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扭曲观念和舆论焦虑对他们心态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实际操作中过于机械教条的执行——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产生的错误——我们往往过度关注在学英语这个“项目/任务“上,而不是孩子这个“学习者”上。

事实是,无论是英语学习的理论,还是他人以及我们自己所构思设计的路径规划,最终都是基于实践规律的总结、提炼和假设。所需要的,是一位活泼多变的“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和开放的场景中去实践出来,不断的被训练,被更新,被塑造。因此,理论和规划必然会是有局限的,只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成为教育者的工具和学习者的指南——却既不是既成的事实,也无须严丝合缝的遵守。

所谓的路径规划,必须对真实的生活保持开放,在实践中不断的被调整,不断的更新迭代。同时,父母们也必须带着“造就人而不是完成任务”的心,去面对孩子,随时随地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一图胜千言。最后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分享一下我们基于自己的学习和经验总结的,以“实现英文自主阅读为目标”的英语学习路径规划(也就是前文曾提到过的自主阅读三个阶段中的阶段一)

最近好几个朋友感慨,我们的文章都是干货,一篇包含里面的实用信息,在有些公众号里会拆开来,放一点干货兑点水,可以发10篇。我们也知道那样会有更好的更新频率,可是还是不忍心在文章质量上妥协,希望在每一篇文章里,都能把相应的主题深入谈透。希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不过,作为对一直坚持看到最后的您的一点鼓励,送上一个英语启蒙24字避坑口诀(2个不能,2个不要,2个不必),请跟我一起默念:

避坑口诀

不能没有兴趣,不能先学语法,
不要硬背单词,不要拼读起步,
不必中文翻译,不必提问考试。
番茄全家读

好了,请每个人回去每天默诵300遍,抄写100遍,听写50遍,一周之后摸底考试。

今天先聊到这里,下周考试,啊不是,下周再见~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无法复制